关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要注意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5-05-28      作者:张效民       来源:办公室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市委市政府确定,要把我市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和枢纽城市,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方向的抉择,无疑对于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所经过的国家,除少数发达国家之外,大都处于东南亚、中亚、中东和非洲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许多国家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这当然也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机遇,但是这些地方文化差异巨大,种族族群众多,宗教情况复杂,利益需求各不相同,各种矛盾冲突交织,给我国这一战略的实施带来十分明显的制约和困难。

如何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发挥优势,赢得战略先机?我们认为,必须熟悉“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国情,明了沿线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实际状况,以及各个国家相同、相近或者相关的利益需求,这是顺利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保障。我们讲“相通,”至关重要的是人相通、人心相通和语言相通。但正是在这些方面,我们遇到了外语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严重短缺的制约瓶颈。

据我们了解,我省我市涉外高等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外语教学专业,涉及的小语种数量很少,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在于招商引资和发达国家市场的占有,这决定了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诸多涉外院校把外语人才培养的重点一直放在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化上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长时期忽略小语种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必然。今天我国开放已经呈现新的态势,尤其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我市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小语种人才的短缺,既与我市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的地位极不相称,也必将影响“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任务的实施,对于我市抢抓机遇,实现更大发展也具有极大影响。

我省我市小语种外语人才的培养,现在显示出严重的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以外语外贸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其外语教育共十七个语种,其东方语言文化仅涉及日、越、印尼、朝鲜、阿拉伯诸个语种;以培养华侨子弟为重点的暨南大学仅有英语、日语等语种;中山大学仅开设日、英、德、法等语种;深圳大学也仅开设英、日、韩、法、德、西班牙等少量语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探索小语种人才培养,也才刚刚开始招生。现在各大学外语学院培养和学习小语种的学生数量少,在读学生也很少。反观近邻东南亚十一国,语言就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看看非洲就更觉得其四大语系,千余种语言的现象令人眼花缭乱。我市企业若要深耕东南亚市场,在中东、中亚、非洲去开拓发展空间,占领和扩大外贸市场,外语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的缺乏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实际上,也确实有不少企业受制于外语人才或者是既掌握小语种国家语言,又具有市场开拓营销能力的人才缺乏而迟滞了“走出去”的步伐。解决外语尤其是小语种人才缺乏问题,这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今天,尤其显得急迫和突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师资力量不足的制约;学生报考人数少等等。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是我市各相关高校尤其是高校涉外专业要加强对于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要有选择、有重点的新开设小语种专业,扩大已有小语种专业的招生规模。要探索外贸人才培养增设新的小语种作为第二专业的办法,鼓励各大语种外语教育专业开设小语种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语种的同时,以小语种语言学习为第二语言专业;鼓励其他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课程,获取小语种学分,培养具有多语种交流表达能力的人才。

二是政府部门要支持各新设小语种专业高校解决好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建议采取从相关国家引进师资、面向社会招聘小语种师资等办法,突破这一制约瓶颈。

三是整合省内各高校现有小语种师资资源,组建以外语专业为特色的特色学院,集中力量培养大批小语种人才,这既符合深圳国际化远景要求又解决“一带一路”具体问题。

四是要制定好新增设小语种专业的各类各级人才培养标准,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确保新开设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是鼓励企业、社会外语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小语种人才培训工作,解决企业“走出去”所需人才的急迫需求。

六是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十三五”教育规划时,要把小语种人才培养纳入规划,突出重点,形成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培训、职业院校各尽所能的完整的小语种人才培训体系,在财政、人才政策上对于小语种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和培养给与支持,加强督促推进,尽快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小语种人才,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我市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