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市全力发展机器智能产业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04-17      作者:刘 捷       来源:办公室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形势,我们认为深圳有必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方向,提出一个新的产业概念,重新整合资源、集智聚力,以超常规政策和超常规的力度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充当国家抓住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先锋。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格局不断变化。但是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增强不是无本之木,归根到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成为各国政府规划的重中之重。要想抢占科技制高点,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下一个十年乃至二十年,科技制高点在哪里的问题。根据分析,我们认为,机器智能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放眼世界,一场新的革命已呼啸而出。在世界科技的浪潮中,不做弄潮儿,就只能做浪底沙,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发展机器智能产业,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

一、深圳全力发展机器智能产业,势在必行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与资源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对工业机器智能的需要越来越大,机器智能不仅能保障稳定优质生产,同时也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企业的投资回报速度;其次,全球已步入老龄化时代,家庭服务空前旺盛的需求,使得家庭服务机器智能的需求方兴未艾;第三,互联网普及率提升,游戏等网络机器智能的需求大幅增加;第四,随着无人机、智能运载机械的出现,军工技术领域的发展迫切需要机器智能的加入。

然而,作为制造业大市的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却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我市发展增速放缓。近年来深圳GDP增幅明显低于14.1%的深圳GDP年平均增长率。与全国相比,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第一季度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而全年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高端先进工业产业以及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受成本增加、能耗加大、市场需求减弱等影响,深圳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出现下降,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仅增长2.4%,而2012年以来企业利润一直处于下降区间,直到12月才扭转下降局面,企业亏损面为15.4%,亏损企业亏损额491.90亿元,增长24.8%。2012年,深圳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降至5.0%,比同期全国利润率低1.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利润的下降,将影响严重我市经济的发展后劲。而另一方面,我市创新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据IFR统计,中国将会在2014年成为工业机器智能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而最受益者却是外资企业。目前,民族工业机器智能市场份额不足10%,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以及用户认可度成为民族工业机器智能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虽然我市的原始创新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是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核心技术的需求,与我市经济第一大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大力发展机器智能产业,不仅能够助力深圳制造业的发展,更能推动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在深圳发展机器智能产业,优势明显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与接口技术的成熟,云端的智能技术可以相对容易地落到机械装置上。深圳作为高扬创新精神的排头兵,创新氛围浓厚,创新实力较强。近年来,我市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跻身全国第一梯队,率先基本进入创新型地区行列。我市创新经济绩效、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研发人员规模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12年,全市研发(R&D)人员达45万人,研发(R&D)经费达1250亿元,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1%;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04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22万件,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超过全国的一半,我市的原始创新实力实现了稳步提升。以深圳为代表的一些创新前沿城市,民间、高校、企业创新活力空前,各个环节暗中发力。关键技术(比如深圳某企业纳米材料技术、广州某上市感性塑料技术、某大学的自组织智能技术)均取得革命性突破。这些成果,为深圳发展机器智能产业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优势。

其次,深圳作为制造业大市,机器智能产业链的相关产品在深圳已经基本具备。纵观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近年来,在高新技术领域涌现出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光电一体化的四大拳头产业。横览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群,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聚集了中国大量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一条基本完整的“芯片--新材料--传感器--精密机械制造—软件生产---网络连接设备”机器智能产业链。未来五年内,这些技术将改变和升级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同时填补因中国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而日渐加大的劳动力短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亚洲电子产品供应商也在寻求打造更好的机器智能。台达电正在测试一款由四个部分连接的单臂机器人,它可以移动物体、连接部件以及完成类似的任务。台达电希望在2016年之前销售这款机器智能,价格仅为1万美元,不到目前主流机器智能价格的一半。这个价格也低于中国工人的薪水,而且机器智能还可以24小时工作。自动化是中国未来的潮流,机器智能取代工人将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深圳的机器智能产业链将发挥巨大作用。

第三,深圳创新技术领域资本丰厚。一方面,政府在创新技术领域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2012年,全市研发(R&D)人员达45万人,研发(R&D)经费达1250亿元,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1%;另一方面,创业资本蓄势待发,仅深圳就注册了上千家创投,集中了几千亿的创业资本,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创业资本基本找不到投资方向。只要加以引导,这些资本会迅速转变成市场急需的产品。

第四,深圳创新环境优良,对外开放程度高,很容易吸收国外创新成果。在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蔓延的时候,国家及时出台了《规划纲要》,给珠三角和深圳地区发展科技领军产业巨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历届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来抓,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大力培育发展自主创新型企业,积极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努力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已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新时代创新文化。

深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深圳在突出国家创新城市的引领作用,突出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以及突出开放式共享式创新模式等方向做出了辛勤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几年前,深圳机器智能产业发展端倪已现。 “深圳机器智能产学研联盟” 和深圳机器人产业孵化基地先后成立。深圳机器人产学研联盟是国内首个机器智能行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深圳机器人产业孵化基地机器人产业孵化器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显示着深圳机器智能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已经开始形成合力。

不仅如此,深圳产机器智能产品的市场逐步扩大,在国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深圳几家服务型机器人生产商近年来的销售额逐年增加,仅深圳的空调清扫机器智能近年销量猛增,市场空间巨大。

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产业革命风靡全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明显,而刚刚从计划经济的体制迈出改革步伐的中国,行动迟缓,痛失了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机会。如今,机器智能产业革命的机遇再次来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从科研和市场需求的层面来讲,我们的优势甚至要大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中国崛起的历史机遇。

但是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到,我们至今为止的创新发展路径和发展发展模式甚至一些创新领域的概念,有些已经不能适应习主席提出的抓住历史性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的要求,更难以适应世界范围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浪潮,因此,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概念集智聚力、整合资源。

建议:

(一)提高认识,充分聚焦

习近平主席强调:“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提高对机器智能产业的充分认识。

1、发展机器智能产业,需要政府充分聚焦,统一指导。众所周知,各地“一窝蜂”争相搞智慧城市。而从目前情况看,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建设存在一定盲目性,对建设方向把控能力不强。国家层面宏观指导工具、政策规划和法律规范等缺失;一些城市管理者未能透彻领会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对城市发展基础和现状认识不足,发展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盲目建设带来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其次是建设存在“政出多门”现象,统筹能力偏弱。由于缺乏统一指导,一些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信息“孤岛”问题难以避免,重复建设现象依然严重,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再次,建设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考虑不足,缺乏运营的长效机制。缺乏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法制环境,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窝蜂”现象之所以出现,就是没有充分聚焦的结果,不仅极大地浪费了政府资源,更无益于综合实力的提升。

2、政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产业目录和产品目录,清楚界定机器智能产业的边际。尤其要对关键环节,创新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要出台详细的产品目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目录》)清楚界定机器智能产业范围,解决目前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外延模糊的问题。该目录将成为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对符合方向的产品、技术创新和课题,出台超常规的支持政策,着力发展。一方面,政府在财税、投融资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允许将来在国家新兴产业示范工程招标中胜出的企业享有建立行业标准优先权。

(二)大力支持机器智能产业的原始科技创新

3、原始创新人才“大师”工程

(1)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引进一批包括两院院士、973首席专家、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青在内学术水平高、品德高尚的学术大师。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全职来粤工作的学术大师,在事业编制、人事安排、工资待遇、科研与生活条件保障等方面,探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继续发挥深圳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专项的作用,吸引一批国内外学术大师。

(2)打造一批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行业大师”。行业大师是充分了解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富有原始创新活力、在行业内具有很高权威性的高层次技术人才。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企业提需求,高校、科研机构提供合作平台和配备研发团队,共同打造一批我市亟需的行业大师。

(3)培养一批年轻拔尖的“未来大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培养一批青年拔尖人才,使其成为潜心钻研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前沿的未来大师;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支持一批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吸引一批青年博士后开展原始创新,支持一批青年科学家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4、原始创新主体能力提升工程

(4)加快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加大对我市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创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重点支持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发展重点学科,培养重点人才,建设重点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在原始创新中的骨干作用。二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和科技服务业四大综合性科研机构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科研机构能力建设专项,提升市属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允许公益类科研机构取得技术开发收入全额或按一定比例返还,用于自身科研能力发展和科研创新活动;支持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或创新基地,充分发挥行业重点科研机构的作用,共同推进我市的原始创新。

(5)大力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骨干企业、地方政府围绕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深化“三部两院一市”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中科院系统研究院所等与地方共同建设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户深圳。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创建各类新型科研机构,组建研究开发院,开展从技术需求到基础研究的“逆向创新”。

(6)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我市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港澳先进的科研理念、研究方法以及科研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港澳地区的高层次人才资源,畅通专家来粤创新创业渠道。支持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粤设立研发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其联合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申报国家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我市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走出去”,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境外创新资源为我市服务。

5、原始创新重大产出工程

(7)大科学研究计划。探索设立“深圳市大科学研究计划”,围绕前沿技术和未来高技术产品开展研究,超前布局,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继续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和深圳市重大科技专项,研究重点前移,突出开展核心技术研究,取得一批自主核心技术。支持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计划。继续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联合基金和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探索开展从源头创新到试验开发、各个项目有机衔接的“项目群”资助模式,逐步培育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创新中心。

(8)进一步优化我市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布局、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支持机器智能产业关联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国家级、市级、市级重点实验室的梯次配备。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建设,理顺内部科研组织体制,凝练若干优势领域,构建重点实验室的学科群体系。完善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价机制,给予重点实验室必要的日常运营经费支持。

(9)科学家工作室。结合我市具有优势的科研领域,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以杰出科学家及其研究团队为中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工作室。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的管理模式,采取持续稳定支持,凝聚一批科学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6、原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10)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研成果和人才的评价机制,简化科研绩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科学制定考核周期,强调质量优先和创新能力优先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基础研究人才,重在考核其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鼓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自由发展。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原始创新的项目管理机制,各类市级科技计划应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经费管理机制,健全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有机结合的投入机制,加强对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的稳定支持,为优秀科学家提供稳定的科研条件和潜心研究的环境。完善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对部分科研项目经费实施后补助,适度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力资源成本费的比例。

(11)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引进创新人才的扶持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引进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重点解决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住房问题,允许有条件的高校和市属科研机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统筹解决高校土地使用权、校舍产权问题,鼓励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人才的住房问题,鼓励用人单位采取以货币补贴或提供人才公寓、商品房等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购房补贴。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社会保险、档案户籍优惠政策,简化办理手续和提高办事效率。

(12)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高校和科研机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试行多种分配方式,保障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人才的收入待遇。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立若干年薪制岗位,采取协议工资或年薪制,引进和留住一批有突出原始创新才能的人才。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加强对科学理论、方法的原始创新的奖励,探索实行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作价、股权期权激励等科技人才激励方式。

(三)设立基金,科学引导

7、广州、深圳等重要的创新城市可率先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设立具有明确方向性的产业引导基金,针对机器智能产业的薄弱环节,重点支持与之关联的中小企业和民间创新。鼓励以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为纽带,重点支持机器智能产业的薄弱环节等产业联盟项目群建设,有效整合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支持产业联盟以企业为龙头,产学研用合作,上下游整合,探索建立开放、多元、融合、动态的协同创新新模式,突破创新主体间壁垒,实现深度合作。大力支持相关研究机构的设立,建立科学高效的科技管理体制。

(四)市场导向,创造需求

8、对已经出现的各种机器智能关联产品,要对生厂商予以补贴,对消费企业和消费者予以推广引导,为机器智能产业创造市场。要拿出超过对待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对机器智能的生产销售以及应用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工厂使用制造机器智能、对于相对前卫的家居服务机器智能,以及网络机器智能的消费等给予补贴。(创造市场的办法有待进一步补充:政府补贴消费、政府引导消费、企业产品市场推广支持、合作支援)

(五)整合资源,合力攻坚

9、清楚公布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与薄弱环节,对于自组织智能中的神经网络技术、可编程芯片技术、智能网站技术、高精尖传感器、关键材料技术等产业的薄弱环节,整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与企业合作攻坚。组织实施产业联盟和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专项,开展上下游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行业标准制订、产业链配套、产品市场化等项目实施,发挥材料、装备、器件、整机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资源优化组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0、政府为创新资本建立风险代偿机制,平衡该领域的投资风险,引导创新资本大力注入机器智能产业的薄弱环节,资本市场要为机器智能关联企业建立绿色通道。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要鼓励关联产业链的整合,支持大企业对小企业的技术合作、整合与并购,放宽限制,积极引导,方便资本退出。加大对机器智能产业融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完整的社会融资体系,拓宽关联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力推动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出台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办法,建立备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我市股权投资监管体系,建立我市股权投资监管系统,研究出台我市股权投资日常监管办法。协调、指导、推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出台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的有关政策。推动我市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一批新的股权投资基金。推动我市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双转移种子基金等政府参股的基金,发展一批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我市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支持力度,配合做好有关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工作。认真研究对小额贷款发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补贴,进一步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我市国家级高新区尽快进入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推进我市OTC市场建设和健康规范发展。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扩大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发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鼓励关联企业吸收并购国外先进技术。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机器智能的制造能力。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机器智能制造集中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技术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